生態湖南,萬類生靈,格外活躍。
消失已久的中華穿山甲,攜家帶口在三湘山林重現身影;一批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,中國特有瀕危珍禽邁出恢復生機的步伐;壺瓶山溪澗中,壺瓶山鮡悠然閑適,這一新物種的發現填補了世界鮡科鮡屬魚類演化長鏈中的缺失環節……
從洞庭湖濕地到南山草原,從武陵—雪峰山脈到南嶺—羅霄山脈,21萬多平方公里的瀟湘大地上,千姿百態的生命在繁衍生息,共同構建起世界同緯度地帶最有價值的生態功能區。
9月30日,省政府新聞辦舉行《湖南省生物多樣性白皮書》新聞發布會,湖南省林業局、自然資源廳、生態環境廳、農業農村廳共同介紹了湖南生物多樣性現狀及保護發展歷程。
湖南是同緯度地帶最有價值的生態功能區
“特殊的地理位置、多樣的地形地貌、良好的氣候條件,孕育了極為富集的生物多樣性。”省林業局局長胡長清介紹,《湖南省生物多樣性白皮書》披露,無論從生態系統多樣性還是物種多樣性、遺傳多樣性看,湖南都是全世界同緯度地帶最有價值的生態功能區。
當前,我省森林覆蓋率59.96%,遠高于全世界31.8%和全國23.04%的平均水平;世界自然基金會確立的全球200個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中,我省擁有3個;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批認定的全球23處綠色保護地,其中一處是洞庭湖;全球8條重要的候鳥棲息和遷徙通道,我省在遷飛候鳥種類和數量最多的那條通道上……
沒有辜負優越的“先天條件”,目前,湖南濕地保護率、林業良種使用率、國家級森林公園、國家級濕地公園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、國家石漠化公園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位。
多類、健康的生態系統,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。1045種脊椎動物、6186種有維管束高等植物在三湘四水蓬勃生長,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2.1%、18%。
尤其可貴的是,17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、16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,在我省得到良好保護。其中包括極度瀕危的林麝、麋鹿、中華秋沙鴨、莽山烙鐵頭蛇等,以及水松、水杉等極小種群物種。
基于此,我省保存了典型性代表野生植物遺傳資源4800余種、種內遺傳資源1.35萬余份、農作物種質資源3萬余份、農業微生物菌株1萬余株,培育出雜交水稻、油菜、油茶、辣椒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種質資源成果。
湖南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
平江縣在全省率先成立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,3年來收容救護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27只(羽),5次成功放歸野生娃娃魚。
石門縣創建成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,5年時間,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增長2.5倍。
洞庭湖濕地拆除矮圍、清退歐美黑楊,修復清理跡地及洲灘、岸線,越冬水鳥從14萬只回升到28.8萬只……
“鮮活生動的案例表明,我省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現狀,得益于全面加強保護。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劉群表示。
《湖南省生物多樣性白皮書》顯示,近年來,全省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,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;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,實施洞庭湖和湘江流域保護工程,扎實整改中央環保督察、長江經濟帶等各類生態環境問題;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;實施森林禁伐減伐三年行動等重大工程,有效維護了省內生態安全。
依托植物園、動物園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等,全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網絡逐步成型。依托自然保護區、原生境保護小區、原種場等,遺傳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,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遺傳資源得到有效保護。
物種保護體系和機制日益成熟,使湖南生態治理效能顯著提升,迎來“百花齊放”的美好局面。
摸清底數有效守護多樣之美
“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即將在昆明舉行,這是個契機。”胡長清認為,要如期實現《湖南省生物多樣性白皮書》提出2025年和2035年預期目標,我省還需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。
胡長清表示,目前,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“短板”集中體現在全省缺少縣域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數據,無法及時掌握資源的現狀、分布區域和變化動態。
全省林業系統將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,以生態系統多樣性、物種多樣性、遺傳多樣性3個層次為調查對象。計劃到2022年底前,完成省內122個縣級行政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調查,掌握縣域內生物多樣性資源基本狀況、受脅因素、發展趨勢等,提出符合實際的保護管理對策與資源利用建議。
在縣域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,我省將匯總全省縣域調查原始數據和影像資料,整合林業、自然資源、生態環境、農業農村等部門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,到2023年底構建起全省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平臺,開展智能分析及預測,為指導各地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與發展利用提供支撐。
“當然,相關政策制度體系的完善、野生植物名錄的調整、重大保護工程的實施等,都將同步推進。”胡長清說。
新聞發布會現場
省林業局黨組書記、局長胡長清發布新聞
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副書記、副廳長劉群回答記者提問
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、副廳長歐陽彪回答記者提問
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局一級調研員趙亞輝回答記者提問
省林業局黨組成員、總工程師王明旭主持新聞發布會